Melvin1976的Weblog

Archive for the ‘攝影技巧相關’ Category

◈ 攝影眼的養成 / 作者:楊文博 ◈
——————————————————————————–
通常在我們學習基礎攝影,或研習進階攝影技巧時,老師們常希望大家,將來皆能透過鏡頭表達影藝人生,這是一種無限美好的寄望。正如希望每一位喜歡攝影的同 好,皆能將個人的感覺表現在作品上,這即是一種創作。因為世上每個人的感覺和表達的方式皆不盡相同,同時更希望自己表現的內容與感受,能獲得別人的同鳴與 迴響。因為影像的表現不管在視覺上、心靈上都有著相通的語言感受,而視覺的動線,亦正是引發心靈脈動之所在。

在研習的過程中,常為了影像的美化,思考如何應用技巧,忽略了「其所以然」?忽略了反問自我,「視覺的重點在哪裡」?自我感覺表達的因質是否能突顯?…… 等等。當我們觀賞一幅作品,其影像視覺的重點哪?這些視的因質是否呈現心靈的語言動線,是否傳遞了某些感受……等,一連串反問自我的思考,不應在片面美好 的迷思中給省略了,因為這即是訓練自我省思,培養攝影眼的重點所在。

這些視覺的因質,包括:
一、光與影:
畫面毫處或強烈反差,光影的脈動,常是視覺上最醒目之處,如以此構成主體語言,容易引導觀賞者進入探索作品的情感空間。

二、濃艷、飽的色澤:
就色彩心理學的觀點,紅色、橙色、藍色……等依次為較不安定的色調。換言之,易予人活潑生動的感受,如能善用冷、暖色彩的比例、強調注入畫面主體的生命,加強視覺語言的表現,則容易讓觀賞者感受到視覺的生命。

三、線條、型、亮點:
具有方向性視覺延伸的線條,擬人、擬物、令人聯想情感的形,以及亮麗炫目的毫點,皆是視覺上的重點因素,是整體作品內容的佈局,不可不考慮的視覺要點。

四、動與靜之間的情感互動:
同中以求異的影像,在視覺上容易產生注視變化點的感受,換言之,在視覺語言中形成情感變化的互動,進而達到從變化點進入探討作品內容的效果。

五、氣候、季節感的語言:
生活週遭環境,各種季節的不同現象感受。如夏日的強烈光影;楓紅的秋意;落葉的枯寂;新綠的生命感;冬日的冷漠;雨水的脈動……等等。多觀察生活週遭大自然的生命現象,哪怕是局部的情感點滴,皆是視覺心靈產生脈動的因質。

事實上,由視覺傳導心靈,激盪腦海產生感受,即成心靈意識,而攝影眼的培養,即是透過心靈意識去感受影像的生命力,進而框取自己想要的內容。亦即:
視覺變化→激發心靈意識→框取感覺內容
例如:景物的變化點(視覺語言)→生命力或情感意識(作者心靈意識)→作者感覺思想的表達。

或許,以此推論稍嫌抽象主觀,當我們專注地注視任何景物的變人,進而意識推論景物的生命力所在,或搜索景物美的重點同時,我們已然將自己的感受注入視覺當 中,進而經過心靈的激盪,漸漸形成了一種感覺意識,如試著去框取出想要的畫面,即成了一種主觀意識感覺的表達,無形中攝影眼將在心靈裡慢慢地養成,因此在 研習中有一些細節是我們必須耐心去培養的:

一、常觀察週邊形體、生活、情感、動靜之間的變化,或人物的肢體語言感受,或季節景物的變化……等,訓練視覺的敏銳度。

二、試著感受各種視覺上的變化點,例如各種色彩、練條或形體的調配,並想像其可能產生的意識性。

三、訓練自我同中以求異,異中以求同的視覺框取:例如畫面中只有一處不動,其餘皆動,或形體、線條的動向一致,只有一處是不同方向性的脈動,或黑暗中的一處光影,或從雜亂景物中,找出較為類似的徵兆或脈動……等。

四、想想自我,如果想表達這種感覺應如何來框取。

五、去蕪存菁,讓畫面表現出自我強烈的感受,有時多割捨一點重覆的畫面、背景,能使內容多一份想像空間。

我想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使自我成長,在學習的過程中,如能啟發心靈的感覺,作理性的思索與判斷。對有生命的景物,須嘗識去感受其生命力重點之所在,使其 與週遭環境,甚至大自然的生命力融合,表現出作者自我的感覺。無生命的景物,更須融入自我造型心象的意識,利用光影、線條脈動等,取其形體語言,表現出作 者自我心靈的取向,如此不斷地嘗試訓練自己,將使自己得到真實的成長。

◈ 你不能不具備的"攝影眼" ◈
——————————————————————————–

什麼是「攝影眼」?

相機的設計其實是仿照人的眼睛而產生。

電子科技不斷進步。生產出來的相機,也日漸精密且功能完備,尤其數位相機的問世引發攝影產業的大革命。相機上的許多有關光學、機械的原理都被精密電子所取代。

這不是壞事,畢竟讓攝影者專心在影像的創作上是再好不過了,但是缺點是讓很多攝影的初學者,不知不覺忽略了攝影學上非常重要的觀念!

「所見非所得」

何謂「所見非所得」,這是筆者自創的形容詞。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

人的眼睛是全世界功能最強、品質最好的相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取代。

人眼在極微弱和極明亮的光線下,有絕佳的適應性。瞳孔可以隨時因應光線而放大縮小,確保能隨時看見清晰,明暗適中的影像,就像是相機的光圈。

瞳孔後方的水晶體更是關鍵!讀者可以試著在光線明暗層次豐富的場景下,試驗看看。從最亮到最暗,所能看到的,換算成攝影學上的明暗階調,那真是無法比較的!

攝影明暗階調最多十個階,傳統相機用寬容度最大的黑白底片來拍,一切條件控制到最好,若不使用「Zone System」拍到六、七個階調,已經是高手了。由此可知相機與眼睛的差異有多大!

這就是很多攝影的朋友在現場看到某些景象很感動。拍下來回家看就感動不起來的原因了。

另外光線投射到物體上的反射率及波長,決定物體的色彩與光線的絕對溫度(即,色溫),人眼對這些都有絕佳的校正功能,相機卻必須透過 CCD的效能、底片的選擇、色溫矯正濾鏡的使用……等(數位相機調整白平衡),才能盡量接近肉眼,這也是「所見非所得的」另外一個原因。

還有人類的眼睛是全焦的,相機卻因為光學原理而有「景深」的問題。這也是攝影者必須思考且要善用的特點.

漫談「攝影眼」

我對「攝影眼」的詮釋:攝影者因為了解肉眼和相機的差異,為了克服這些難題而在腦中形成的虛擬潛像。

在拍攝之前已經有一定的「預視」能力。透過對攝影學理的修為,在拍攝當時運用所有的專業技術讓拍出來的作品「所見即所得」,更有這優秀的攝影家能做到「所見優於所得」的攝影眼精髓。完全看攝者的創作是「寫實」還是「寫意」了。

就像畫家總是臨摩還是抽象創作一樣,理論總是讓人覺得沉悶,無奈不經過這些鑽研,很難對所有攝影題材都能處理的隨心所欲。

筆者再舉畫家這樣例子。畫一幅水彩或油畫,可以慢慢的一筆一劃加上去,慢慢決定主題、營造光線之明暗、氣氛、構圖、用色及配色……等等。偶而還可以「無中生有」或「改變現狀」。一個月才完成一幅作品,不足為奇。

反觀攝影是,不管學習了多久,按下快門那一霎那,也許 1/60秒,也許 1/4秒以上,所有條件都要容納其中,並摒除所有可能失敗的因素。看到這裡,會覺得按快門拍照簡單嗎?答案是,很簡單。

對攝影充滿熱情與喜愛的你,想要成為優秀的攝影者,學會攝影很難嗎?而這答案,在你心中。

光圈的入門篇
在相機上,光圈和快門的關係,有點像「兩人三腳」遊戲的關係。彼此之間的互相調整,決定了底片曝光量的多或少。它們不僅調節光量的多寡,在攝影的表現手法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光圈的作用
光圈的裝置,多半附屬在鏡頭中間,也有些專業大型相機,光圈是獨立存在的,稱之為「鏡後快門」。它是由多枚小葉片構成,形成一個讓光線通過的孔道,配合調節光圈這一個光孔,可大可小而決定了進光量多少。其構造就如同內眼的瞳孔功能一樣。
相機的光圈,主要有如下三種功能:
1.曝光量之調節。
2.影像成焦範圍之調節。
3.鏡頭的解像力之提昇。
 
第一項之功能,曝光量之調決。快門的裝置是控制了光線通過鏡頭之「時間」長或短,以達光量增減之功能。相對的,光圈則是管制了光線通過之孔徑大小,來形成光量增減的目的。
 
第二項的功能,成焦範圍的調節。光線通過之光孔,若比較想的話,成焦範圍〈前後之縱深範圍〉將會比較深度。反之若光孔開的比較大,成焦範圍就會變得比較淺,在攝影學上有一專有名詞,稱之為「景深」之長短。光圈大小調整動作,我們稱為「開大光圈」或「縮小光圈」來表示。
 
第三項功能,比較專門一些,牽涉到光學原理。總之鏡頭的解像力〈畫面的清晰度〉以簡而言之,一般性的鏡頭在縮小光圈拍攝時,解像力有比開大光圈的情形下要好之特質。
 
請將光圈值和光圈值順序熟記我們將一隻鏡頭之光圈設定在最大的時候,稱為「開放光圈」或「最大光圈」。逆向的將光圈值關閉到最小的時候,稱為「最小光圈」 或「最終光圈」。光圈值和快門〈速度〉同樣都是一級一級的〈或一格一格〉的表示在相機上面,最常見的F2、F2.8─F8、F11、F16等為一般的光圈 值,對初接觸攝影的人,是十分陌生的,「這是什麼?」是大家都會有的想法。當然這些好似無關連的數值是經過省略的光學數值,它們是以0.5倍漸進的方式來 表示,請先記熟這些光圈直,再來說明。「─ F1.4、F2、F2.8、F4、F5.6、F8、F11、F16、F22 ─」

你們可以發現F1.4的0.5為F2,而F1.4的1倍為F2.8,F5.6的0.5倍為F8,F8的1倍為F16,它們就是以此方式來表示。這些數值代 表了光圈的孔徑之直徑。讓我們這樣來看就很容易了解,以55mm之標準鏡頭為例,光圈F8即是55mm的1/8的孔徑是為光圈F8,F22為1/22的孔 徑,這樣就明瞭了。我們現在要做的是,請熟記這些光圈值的順序。
因為這些光圈值原本應該記載為1/2、1/2.8、1/4等方示,但是省略了幾分之幾的表示方式。所以請記住當F值愈小的光圈孔徑愈大,進入的光量愈多。
光 圈值通常是一級一級的表示在鏡頭上,但是並不意味著,它們只能作一段式的調整。在一般相機上〈傻瓜相機除外〉它們可做半格〈半級〉的調整,有些專業相機上 還可做到1/2或1/4的微調。例如F2.8和F4中間F值為F3.5、F6.3為F5.6和F8的中間值。目前一些功能多的自動對焦電子相機在快門上也 可做1/2級和1/3級的快門速度微調。
 
光圈和快門有不可分的關係
我 們觀看一支鏡頭或看產品目錄時,分別可以在鏡頭上或目錄上有著「F5.6」或「F2.8」等表示方式,它們是記載了這支鏡頭的最大光圈值。前面說過F值愈 小,代表了這是一支「明亮」的鏡頭;反之F值愈大,表示了這是一支較「暗」的鏡頭。以同等成焦距離的鏡頭而言,F值愈小價錢愈貴,200mm之 F2.5.6的鏡頭可能一萬元左右,而200mmF2.8的鏡頭〈專業鏡頭〉就要高達十萬元左右。

通常我們經由相機之測光系統進行拍攝前之測光工作,舉例測得一基準為光圈F5.6,快門為1/60秒之測光值。但是我們所要拍攝的是一快速移動物體〈體育 攝影等〉,為了要能完美的凍結一瞬間的畫面,我們不得不選擇了更短的曝光時間以免畫面模糊,我們將1/60秒調快兩級為〈1/60、1/125、 1/250〉1/250秒之快門速度,此時若再用F5.6的光圈,將會獲得一個不足的光量,我們只好在光圈上作文章,將光圈孔徑也相對調大兩級光圈, 〈F5.6、F4、F2.8〉我們這時用F2.8的光圈1/250秒快門,就會得到一張〈同F5.6,1/60〉相同曝光量的照片。雖然使用高兩級感度的 底片也可解決此一問題,但會因感度愈高畫質愈差而減低了照片的清晰度。
以上是光圈和快門的最基本關係,時間短、光圈大。時間長、光圈小。

光圈之改變,會產生怎樣的變化 這裡我們要談到「景深」的話題,對於一個初學者而言,是比較難理解和運用的課題。讀者們有無此經驗,我們為了要看更清楚些,往往會皺眉、瞇起眼睛來看東 西,或是目光渙散之下東西都有些朦朧,這和光圈的大小有些類似。其實正確的說是光圈愈小「成焦清晰範圍」愈大,光圈愈大「成焦清晰範圍」上愈淺,周圍模糊 部份愈多,也就是「景深範圍」。

在此特別要強調的是,大家不要誤會了「開大光圈」拍照,成焦會不良模糊。「縮小光圈」效果會好。 其實只要你對焦對準了主體,它的成像焦距並不會因光圈大小而有惡化或提昇之功能,只是成焦點之前後模糊範圍的深淺,會受光圈大小之影響。一般在人物主體和 背景分離,多半採用大光圈以達淺景深的效果,讓背景整個模糊,強調人像。專業時裝拍攝時,攝影師多半愛用200mmF2.8之鏡頭用F4或F2.8之光圈 來拍攝即是一例,也是光圈用途之活用。相對的拍攝風景照片時,多半專家們都用廣角鏡頭,將光圈儘量縮小,以達最大景深效果,冀望能有一張放大後毫髮必現的 好風景照片。

光圈景深之控制,是要用多拍照,多嘗試中得到不同經驗,以達熟練操作之瀟,最後要告訴各位,當我們在決定用光圈來製造景深效果時,可利用景深鍵來察看,所 得之效果。景深鍵多半在鏡頭下方的機身上。當我們由觀景窗對焦時,鏡頭光圈是處在開放光圈下最明亮的狀態,也代表了最淺的景深,如我們設定在F5.6的光 圈時,只有在拍下的一瞬間光圈市縮在F5.6的大小以利曝光,不然一直都是在最大光圈值的狀態。所以我們看好畫面構圖時,按下景深鍵,觀景窗內之畫面會暗 下來,達到F5.6之值的景深效果,F值愈大,畫面愈暗,景深也愈深。我們可以一直按著景深鍵不放,同時調整光圈值,來察看景深效果變化,再決定光圈值, 讓快門速度來配合光圈值。

希望大家可以拍出自己滿意的照片。

對於一種膠捲,有著相當多的快門速度和光圈組合可在達到同樣合適的曝光量。例如,將某一快門速度調快一檔,這時膠捲上所接受的曝光量則為原快門速度時的一 半,為了保持總的曝光量不變,就必須相應地將光圈開大一級。當然,也能用另一種方法來取得總的曝光量不變,那就是將快門速度調慢一檔,而將光圈縮小一級。 除了獲得合適的曝光量外,由於下面三條原因,你則必須用某一種具體的快門速度和光圈的組合。

◆1、為了使相機的減輕晃動,一個通用的快門速度是1/125秒。而1/250秒這一較高的快門速度則可以用來拍攝相當清晰的照片。使用長焦,必須配以較 高的快門速度,然而此時你又必須使光圈較正常的開大一些才能獲得合適的曝光量。要記住,當按下快門鈕時,即使是使用較高的快門速度,也要盡可能地使你手中 的相機保持平穩。
◆2、抓住動作。1/125秒的快門速度能抓住人的步行動作。當然,當使用較高的快門速度時,是有可能抓住如跑動著的人等稍快一些的動作的。使用較高的快 門速度時,必須用較大的光圈,以保持獲得相同的曝光量。例如某一膠捲在充足的陽光下使用時的指南是1/125秒、f/11,那麼獲得同樣曝光量的快門速度 和光圈的另外組合可以是1/250秒、f/8或者1/500秒、f/5.6。
◆3、景深的控制。在保持正確的曝光量的同時,通過使用或大或小的光圈配以適當的快門速度能增加或減少清晰程度或景深。
下面是拍攝照片時選擇快門速度和光圈最佳組合的準則。

選擇光圈(f值)
◆ f/2.6: 具有該鏡頭最佳的結像品質。比上述較大的孔徑具有稍大的景深。 提供有限的清晰聚焦的範圍,以便當照明情況較最佳狀態稍差時獲得合適的曝光量,例如多雲的天氣或者在陰影處。
◆ f/4和f/5.6: 具有中等(適度)的景深。適用於戶外日光下拍攝。具有極好的成像品質。
◆ f/8: 具有很大的景深。適合於戶外日光照明條件下拍攝。具有極好的成像品質。
選擇快門速度
◆ 1和1/2秒:
使用相機支架(如三腳架)。適合在暗淡照明情況下使用小光圈獲得大景深和足夠的曝光量(如現場光或攝影燈照明)。適合拍攝無生命的物體和穩定不動的被攝體。
◆ 1/4秒:
使用相機支架。這是適於拍攝成年人肖像最慢的快門速度。適合在暗淡照明條件下使用小光圈以獲得大景深和足夠的曝光量。適合穩定的被攝體。
◆ 1/8秒:
使用相機支架。對於在限定範圍內拍攝成年人比用1/4秒快門速度時更好。適合在暗淡照明條件下使用小光圈以獲得大景深和足夠的曝光量。適合穩定的被攝體。
◆ 1/15秒:
使用相機支架。當相機上安裝標準鏡頭或者廣角鏡頭時,如在曝光時相機能握持得相當平穩的話,那麼有些人能手持相機進行拍攝。適合在暗弱照明條件下,使用小光圈以獲得大景深和足夠的曝光量。
◆ 1/30秒:
這檔快門速度是在手持相機進行拍攝並在該相機上配以標準鏡頭或廣角鏡頭時,被推薦的最慢快門速度。為了獲得清晰度高的照片,相機必須握持的極平穩。這檔快門速度適合大多數現場光攝影。適合在多雲天氣或陰影處用小光圈以獲得大景深。
◆ 1/60秒:
這檔快門速度適於照明條件不太理想,如多雲的天氣、在陰影處等戶外日光下拍攝照片用。對使用小光圈以增大景深來說,該速度是很有用的。在較明亮的現場光照 明的場所也使用這檔快門速度。使用這檔快門速度,相機意外地受到震動而使拍攝失敗的情況要比使用1/30秒快門速度時來得少些。適用于單反相機的閃光燈同 步。
◆ 1/125秒:
這是戶外日光下拍攝照片最好的快門速度。在明亮的照明情況下,使用中等大小的光圈到小光圈能產生很好的景深。使用這檔快門速度,能使來自相機本身的微弱震 動減到最小。能抓住一些中等速度的動作,如走動著的人,兒童的遊戲或是自由活動著嬰孩。對於手持相機並安裝上焦距小於105mm的中焦距鏡頭進行拍攝,該 速度具有一定的保險性。這檔快門速度被推薦用於某些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用閃光燈拍攝。
◆ 1/250秒:
適合抓住一般速度的運動體,例如以中等速度跑動著的人、游泳運動員、自行車運動員、在一定距離外奔跑著的馬、檢閱活動、奔跑著的小孩、帆船、棒球運動、以 中等速度比賽的足球運動員。當你並不需要大景深,而主要是想抓住動作的時候,可以在戶外日光照明情況下用這檔快門速度,以使相機的震動程度減至最小。適合 於手持相機安裝上250mm焦距鏡頭進行拍攝。
◆ 1/500秒:
適合抓住運動速度較快的動體,例如中等距離外的運動員、奔跑著的馬、跳水運動員、快速騎駛著的自行車運動員、行駛著的轎車或跑動中的籃球運動員。這檔快門速度能用來抓住除了最快速度外的所有動體。
◆ 1/1000秒:
是抓住快速動體的最佳速度。如賽車、摩托車、飛機、快艇、野外和體育場內的比賽專案、網球運動員、滑雪運動員及高爾夫球運動員。因為使用該快門速度時需用 比其他快門速度時更大的光圈,因此它的景深最小。這是手持相機安裝上400mm以內焦距的長焦距鏡頭進行拍攝時極好的快門速度。

注:對所有的快門速度來講,重要的是使手中的相機平穩。當你將相機架在堅固的支撐物上(如三腳架等)使用上面所講過的那望遠鏡頭進行拍攝時,也能使用較上述與之相匹配的快門速度更慢的快門速度。

景深–景深是指在攝影機鏡頭或其他成像器前沿著能夠取得清晰圖像的成像器軸線所測定的物體距離範圍。
光軸平行的光線射入凸透鏡時,理想的鏡頭應該是所有的光線聚集在一點後,再以錐狀的擴散開來,這個聚集所有光線的一點,就叫做焦點。

在焦點前後,光線開始聚集和擴散,點的影像變成模糊的,形成一個擴大的圓,這個圓就叫做彌散圓。

在現實當中,觀賞拍攝的影像是以某種方式(比如投影、放大成照片等等)來觀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像與放大倍率、投影距離及觀看距離有很大的關係,如 果彌散圓的直徑小於人眼的鑒別能力,在一定範圍內實際影像產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認的。這個不能辨認的彌散圓就稱為容許彌散圓(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

在焦點前後各有一個容許彌散圓,這兩個彌散圓之間的距離就叫景深,即:在被攝主體(對焦點)前後,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範圍的,就是景深。換言之,被攝體的前後縱深,呈現在底片面的影像模糊度,都在容許彌散圓的限定範圍內。

以持照相機拍攝者為基準,從焦點到近處容許彌散圓的的距離叫前景深,從焦點到遠方容許彌散圓的距離叫後景深。

景深的計算公式:

景深=(2*彌散圓直徑*鏡頭焦距的平方*光圈值*調焦距離的平方)/(鏡頭焦距的4次方D彌散圓直徑的平方*光圈值的平方*調焦距離的平方)

從公式可以看出,後景深 > 前景深。

由景深計算公式可以看出,景深與鏡頭使用光圈、鏡頭焦距、拍攝距離以及對像質的要求(表現為對容許彌散圓的大小)有關。這些主要因素對景深的影響如下(假定其他的條件都不改變):

(1)、鏡頭光圈: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鏡頭焦距

鏡頭焦距越長,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3)、拍攝距離

距離越遠,景深越大;距離越近,景深越小。

在進行拍攝時,調節相機鏡頭,使距離相機一定距離的景物清晰成像的過程,叫做對焦,那個景物所在的點,稱為對焦點,因為“清晰”並不是一種絕對的概念,所 以,對焦點前(靠近相機)、後一定距離內的景物的成像都可以是清晰的,這個前後範圍的總和,就叫做景深,意思是只要在這個範圍之內的景物,都能清楚地拍攝 到。景深的大小,首先與鏡頭焦距有關,焦距長的鏡頭,景深小,焦距短的鏡頭景深大。其次,景深與光圈有關,光圈越小(數值越大,例如f16的光圈比f11 的光圈小),景深就越大;光圈越大(數值越小,例如f2.8的光圈大於f5.6)景深就越小。其次,前景深小於後後景深,也就是說,精確對焦之後,對焦點 前面只有很短一點距離內的景物能清晰成像,而對焦點後面很長一段距離內的景物,都是清晰的。

能同時被眼看清楚的空間深度稱為眼的成像空間深度,即是景深。

1.使用短時間快門
在沒有帶三角架的情況下,儘量使用比「鏡頭焦距倒數」短兩級以上的快門時間是非常必要的。多數初學攝影者,手持相機拍攝的極限快門時間是焦距的倒數。例如使用28mm焦距的鏡頭,「極限時間」是1/30秒,使用105或135mm焦距的鏡頭,「極限時間」是1/125秒;使用500mm焦距的鏡頭,「極限時間」是1/500秒等等。

「極限時間」並不是絕對的,很多訓練有素的攝影師,可以端著比「極限時間」低兩級的快門時間拍照,當他們使用防抖動鏡頭時,快門可以慢到接近1秒(廣角鏡頭)。但是他們此時拍攝的照片,仍然經不起放大的,更不用說高倍放大。我曾經測試過很多自稱是可以端1秒的攝影師的手持分辨率,在他們用標準鏡頭,並使用1/4—1/15秒的時間拍攝時,平均的手持分辨率都到不了20lp/mm。

我曾經對攝影專業的學生,進行過400人以上的實驗,在使用標準鏡頭,並使用1/30秒、1/60秒和1/125秒的速度拍攝時,平均的手持分辨率都到不了30lp/mm。超過了70lp/mm,並且能重複實驗的,在400人中,一共只有7個人;平均分辨率超過50lp/mm,不足30人;多數學生是在20—50lp/mm之間;有20%的人,在以上情況下,平均手持分辨率只有不足10lp/mm,有的甚至不足5lp/mm。但是我也同樣對於很多學生進行過這樣的實驗:使用標準鏡頭,使用1/125—1/500秒的快門拍攝,幾乎無論是有經驗還是沒有經驗的人,有可以輕易獲得50lp/mm以上的手持分辨率;而我同樣實驗過,任何人只要使用了三腳架,只要對焦準確,從1秒到1/125秒。都可以輕易獲得70lp/mm以上的分辨率(最佳光圈)。

由此可見,使用三腳架對於任何人都是獲得高清晰度照片的好方法。三腳架是證明你的鏡頭是不是足夠好的必備工具。很多人在使用了高檔三腳架以後才發現自己的鏡頭原來如此之好。

那麼,在沒有三腳架的情況下,儘可能地使用比「倒數時間」短兩級以上的快門時間,同樣是非常有效的拍攝方法。

2.使用最佳光圈
任何一隻鏡頭都有它的最佳光圈,所謂最佳光圈,就是成像質量最好的那一擋或若干擋光圈。在這裡,鏡頭的分辨率可以發揮到極至。使用最大光圈拍攝,是因為有各種像差的存在而影響了分辨率。所以每一隻鏡頭都有它自己的最佳光圈,此時鏡頭可以達到最高分辨率。

對於最佳光圈,基本規律是:專業鏡頭的最佳光圈比最大光圈小2、3級;普通鏡頭的最佳光圈,比最大光圈小4、5級;小孔徑鏡頭的最佳光圈比最大光圈小3、4級;變焦距鏡頭的最佳光圈比最大光圈小4、5級。

這樣說讀者似乎仍然難以找到規律,我們舉幾個例子。
F1.2、F1.4的標準鏡頭的最佳光圈基本在F4左右;
F1.8—F2.0的標準鏡頭的最佳光圈基本在F5.6左右;
F2.0、F2.8的標準鏡頭的最佳光圈基本在F4或F5.6左右;
F2.8的標準鏡頭的最佳光圈基本在F5.6左右;
F3.5、F5.6的標準鏡頭的最佳光圈基本在F8左右;
F4.5、F5.6的標準鏡頭的最佳光圈基本在F8或F11左右。
掌握了這些規律,對於拍攝效果是非常有益的。

3.使用低感光度
目前的數碼照相機都有等效感光度選擇設置功能,在光線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可能地使用低感光度拍攝是獲得高清晰度、細膩影調照片的有效方法。只要景物足夠亮,能夠使用50的感光度就不使用100的;能夠使用100的感光度就不使用200的。這一點也有些像傳統膠片的「性格」,感光度越低,顆粒越細膩。原因是數碼照相機屬於電子成像系統,低感光度拍照是依靠圖像傳感器接受的強光信號直接轉換成數字信號,而高感光度成像是依靠電子線路的增益來增強信號,在信號增強的同時,噪點也被放大了。

現在一些輕便數碼相機具有50感光度,而單反數碼相機的最低感光度有些只有200,有些達到了100。在拍攝風景,人像和廣告照片時,只要攜帶了三腳架,就可以放心地選擇最低感光度拍攝。如果沒帶三腳架,那麼與手持拍攝相比,還是選擇相對高的感光度為好,因為手的抖動比噪點的破壞效果還厲害。

說到噪點,其實它與三個方面的因素有關:感光度、曝光時間、環境溫度。
感光度高是電子線路放大了噪點,屬於人為提高噪點;而曝光時間和環境溫度則是噪點產生的根本原因,因為噪點就是時間和溫度的函數。想盡一切辦法縮短曝光時間,減低環境溫度是最有效的辦法。所以在景物過於暗的情況下,用低感光度延長時間是不利於降低噪點的,而在寒冷的冬天拍攝夜景,會比在炎熱的夏天拍攝明顯降低噪點。

目前很多數碼照相機都設計了有效降低噪點功能,有些甚至設計出了過濾噪點功能。這對於喜歡拍攝夜景,喜歡多次閃光,喜歡累積曝光,喜歡拍攝星跡,尤其是喜歡天文攝影的影友,是一個福音。尤其是它的累積顯示效果,更是傳統膠片無法相比的,寶麗來的最後一點優勢也被徹底取。

一、閃燈基礎觀念:光圈、距離與GN值的關係
1.GN值=光圈X距離
ex:當閃燈GN值=20(以公尺為單位計算之下),光圈設為f4,
此時有效閃燈距離為5公尺。
當閃燈GN值=20(以公尺為單位計算之下),與被攝物體距離10公尺時,
此時光圈需設為f2才能有效曝光。

2.在光圈不變及閃燈出光量不變之下,快門的速度並不影響閃燈補光,
但會影響環境光的曝光多寡。
閃燈的速度為1/1000秒~1/10000秒內完成,
比快門最高同步的速度快太多了,
所以當快門速度為1/30秒時閃燈曝光量的吸收時間為1/1000秒(或更短),
改為1/60秒時閃燈曝光量的吸收時間依然為1/1000秒(或更短),
其中快門速度不同的差異,我們可以想成,
當快門為1/30秒吸收環境光的時間為1/30秒-1/1000秒=97/300秒,
快門為1/60秒時吸收環境光的時間為1/60秒-1/1000秒=47/300秒,
所以快門為1/30秒時,吸收環境光的時間比1/60秒還久,
因此曝光量也比較多,此總針對快門速度的調整,
對於室內攝影大場景的拍攝就可以比較出快門變化產成的不同效果。

3.當閃燈GN值不敷使用時,可以利用不同感光度的底片來達到增大GN值的效果。
當底片為100度時GN值為24,
改為200度底片時,GN值為36,
改為400度底片時,GN值為48,以此類推。
因此,當GN值不夠大,或光圈不夠大時,可以利用底片來解決此問題。

二、閃燈模式
1.M模式,在此模式之下,每一次的拍攝都需要一當時情況,
利用GN值=光圈X距離的公式作相關的調整。通常此模式之下,
閃燈為全出力,除非閃燈具有1/4或1/2等,其他出力大小的選擇。
優點:完全依照攝影者的設定輸出光量。
缺點:需每次作計算及調整,可能緩不濟急。

2.Auto模式,在此模式之下,當我們固定好閃燈及鏡頭光圈大小之後(需一致),
在閃燈出力的有效範圍之內,閃燈會依照自身的感光系統計算補光充足與否,
自動控制閃燈出力的大小,達到準確曝光。
優點:改良M模式需每次調整曝光的缺點。
缺點:依然需要作光圈對應的調整。(其實也不是啥大缺點,了解過後會發現其
實A模式也是很好用的,在某些情況之下,能做曝光補償的動作,反而比
具有TTL測光但是沒有曝光補償的閃燈還贊。)

3.TTL模式,在此模式之下,當擊發快門之後,閃燈亦同時擊發補光,
並且經由反射回來的燈光計算補光量充足與否,如測出曝光不足,
則會自動增加閃燈出力來達到曝光充足。
優點:測光準確,方便好用。
缺點:不具有曝光補償的閃燈,在需要加減光的情況下,就掛了。
如果想要加光,就算開大光圈,但是反射回來的光量如果TTL覺得夠了,
就會減少出力,反之,如果想要減光而縮小光圈,
但是反射回來的光量如果TTL覺得太暗了,還是會加大出力,
所以曝光量閃燈出力大小不隨光圈改變而有所變化,
因此就沒法度了。

四、閃燈加光或減光
1.M模式:以下所有的閃燈應用在M模式下,釵悎v沒有講解。
所以大部份以AUTO及TTL模式適用。

2.AUTO模式:要加光則開大光圈,要減光則縮小光圈。

3.TTL模式:具有曝光補償的閃燈可以直接調整,要加光則加一格(+1EV)
減光則減一格(-1EV)。

4.有預閃弁鄋滌{燈,可以測試出力足不足夠(AUTO模式)。

由於閃燈釋出的光照越遠時光線越弱,所以當被攝物體有前後之分的時候,
前面的補到的光比較多,後面的補到的光比較少,會形成前面的白,中間的灰,
後面的黑的情況,因此要適度的作加減光的動作(或利用跳燈)。至於要如何判斷,釵悎v說:靠經驗。

當被攝物體週遭環境具有會反光的物體時(金屬、玻璃、鏡子等等),
當閃燈補光時會產生反光亮點,此時需要減光來減少反光亮點的亮度,
或是採取斜角度拍攝,讓燈光折射不造成反光。(AUTO及TTL模式適用)

五、跳燈
1.跳燈可以改變光的軟硬(照射面積)及方向,可改善被攝物體有前後之分時,
前白中灰後黑的情況,因為,燈光經由跳燈再折射後,補到前中後的燈光
就比直接平打較平均了。

2.跳燈時須注意反射物體的顏色,不同顏色的反色物體會造成不同顏色的效果。

3.避免利用鏡子或玻璃作跳燈。

4.用人作跳燈的反射物體聽老師說效果也不錯歐。

5.避免以45度作跳燈,可能造成上白下黑的情況。

6.大部分的閃燈罩都只能減弱閃燈出力,只是減輕反差而不是達到柔光的效果,
要達到柔光的效果必須要將閃燈出力面積加大才行。(幫老師打一下廣告,
他發明的柔光罩看起來真的好用,可以買來試試看歐 )

7.夜間室內攝影時,老師建議使用400度底片,如此可以爭取到較大的GN值及
較快的快門速度。

以上為不考慮環境光的閃燈應用。
以下為加入環境光的閃燈應用。

1.快門速度可以決定環境光的曝光亮的多寡,快門增加則可以去掉環境光,
快門降低則可以加入環境光(大場景時適用)。
ex:當快門為1/60秒時,較遠處的地方環境光收的較少,所以就暗暗的,
如果改為1/15秒時,環境光收的較多,所以遠處的地方就比較亮了。

2.實際超作方式(AUTO模式):先將閃燈關閉(因為有時開了閃燈,有的機身會
自動調整快門速度,光圈先決模式下亦然),測量當時環境光的曝光值,
然後再配合閃燈補光,當然此時閃燈的光圈必須與鏡頭一樣,以上為室內攝影
使用。

3.使用閃燈時AUTO模式下,相機最好使用M模式,可以利用光圈及快門來做加減
光的變化。

4.當希望補正色溫但是又不想影響現場光的氣氛時,可以使用減光的技巧,
ex:當閃燈光圈設為f4時,機身測光為f4 1/30秒。將光圈縮小為f5.6
並且放慢快門為1/50秒,此時光圈變小閃燈的補光量變少了,
但是原來環境光的曝光量依然不變,因此,有補燈的效果,而且也有充分
的現場環境光。(AUTO模式)
TTL模式可以直接用閃燈上的曝光補償來做減光的效果。
p.s.如果要閃光燈的曝光量正常,光圈大小事不能調整的。

5.AUTO模式在戶外的情況下,當環境光為f8 1/60秒時,如果在逆光的情況下,
補光要減1~2格(閃燈上的光圈設定從f8改為f5.6),因為不減光的話,人會看起
來假假的,就像是在大型海報前面拍照一樣,沒有距離感。
TTL模式一樣直接在閃燈上作減光的動作。

6.壓光:閃燈的GN值要夠大,而且相機的最高同步閃燈越快越好,才容易壓光。
ex:環境光為f8 1/60秒(閃燈也設為f8),此時加快門速度改設為1/250秒,
則前面的被攝主體補光正常,但是背景光曝光不足,白天就像黃昏囉。

7.翻拍大決招:
首先要避開反光的角度,不要直接面對被攝物體,然後記得閃燈要在被攝物體
之外的側面(外圍)出力,盡量使用鏡頭最大的焦段拍攝(變形較不嚴重,因為非
正面拍攝),最後用修圖軟體將變形的角度拉正即可。
攝影技巧 – 1.如何使用獨立式測光表2.閃光燈的功能與使用

一.如何使用獨立式測光表

與內置式測光表想比,獨立式測光表具有測光精確,功能齊全和使用靈活方便等特點。那么,使用獨立式測光表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最重要的當然是根據測光表的使用說明書正確使用各項功能,此外,還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小問題需要影友注意。
  
1、 注意保護測光表。拍攝時頻繁走動、俯身起立都會使掛在胸前的測光表晃來晃去,很容易碰上三腳架或其它堅硬的物體。測光表屬于精密的電子儀器,為了防止磕碰,在不進行測光時,套上原裝的皮套,以 起到緩沖保護的效果。在潮濕和多塵的環境中,更應加倍愛護,平時不用時要將其放在防潮箱裡。對配有取景器的點測光表,應像對待攝影鏡頭一樣保護好取景器。可測量入射光的測光表都有一個白色半球形的散射元件,突出在機殼外,最容易被磕碰、磨損和弄髒,保護好這一元件對保證測光精確尤其重要。
  
2、在寒冷環境的中使用,應該注意電池電量的衰減。測光表依靠電池才能工作。無論是普通干電池、鋰電池還是鈕扣電池,其效能都會因過低的氣溫而衰減,從而影響測光精度。因此,在測光完畢后,應隨手放入大衣內兜以保障精確的測光。
  
3、注意感光度和濾鏡原素的調整。獨立式測光表都有感光度調校功能,以適應使用不同感光度的膠捲。現代電子照相機可識別膠捲的DX編碼,自動調整感光度設置,而測光表必須透過手動調整。在更換膠捲時,應特別注意測光表的感光度設置與膠捲感光度是否相符,否則將導致曝光失誤。同理,在攝影鏡頭上加用濾光鏡時,也應注意該濾光鏡所需的曝光補償數值,並在測光表上作相應調整。
  
4、注意細節,正確操作。測量入射光時,不要讓自己的影子落在半球形附件上,盡量避免穿著反射率高的淺色服裝。在確定好所有拍攝條件,如光源方向、強弱、道具位置、模特姿勢等項之后才測光,測光后應立即拍攝,而不要先測光,再調整、后拍攝。

二.閃光燈的功能與使用

閃光燈可分為內裝式和獨立式兩種︰前者與照相機合為一體,不能拆下,主要用在小型的135自動曝光照相機上,少量的高級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也有內裝式閃光燈,其特點是可以與照相機配合自動完成閃光曝光,攜帶方便,但功率較小,不適應較遠距離的拍攝;后者指獨立單體的電子閃光燈,使用時與照相機連接,功率較大,功能較多,並能裝在各種照相機上。
目前使用的小型獨立電子閃光燈,具有操作簡便、使用靈活、發光強度較大的優點。它的閃光持續時間極短(1/1000─1/10000秒),為凝固快速的動體提供了便利。

購買閃光燈時的檢查比較簡單,一般的閃光燈只需裝上電池,讓它充電后可以正常閃光就行了。選擇閃光燈首先應考慮它的發光功率,閃光燈有發光功率的大小區別,用閃光指數來表示。指數(GN)在18左右的屬于小功率,指數在24─30之間屬于中功率,指數在40以上的就是大功率了。功率大的閃光燈適用的範圍比較大,體積也相對笨重些;功率小的適用性能也少些,但體積小,價格也低。

一般家庭使用的閃光燈可以根據手中照相機的類型選擇指數在20─24之間的,比較實用。比如對平視取景照相機來說,由於照相機的體積小,功能簡單,攜帶方便,一般選用體積小,指數低些的閃光燈。如20左右。太大的閃光燈攜帶不便,裝上后會有“頭重腳輕”的不諧調感。配用一般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可購買指數為24以上的閃光燈,以適應更大範圍的拍攝需要。
電子閃光燈以干電池為電源,目前可充電的鎳鎘電池在閃光燈中得到了廣泛的使用。但有極少數的閃光燈是禁止使用鎳鎘電池的,否則會對閃光燈造成損害,使用前必須看清說明書。
買電子閃光燈只要知道它的閃光指數,就可以拍攝了。但要記住一個公式才能運用自如。這個公式很簡單,用閃光燈的指數(GN)除以照相機至被攝體的距離米數,就可得出你所應該使用的光圈大小。
舉例來說,你先向被攝體調焦,看一下鏡頭上標出的焦距,大約是在3米處,然后用你的閃光燈指數24除以3,得出8,這個8就是你這時應該用的光圈系數f/8。也就是說,你用閃光指數為24的閃光燈,拍攝距離為3米的景物,只要用光圈f/8,就能獲得比較合適的曝光量。如果人物有前有后,拍攝時可以根據前面的人物曝光,讓后面的人物暗些;也可以讓后面的人物曝光正常,而讓前面的人物曝光多些;當然還可以選擇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兼顧前后的光照。
使用這一公式要注意幾點︰一是這個公式是以ISO100/21°的膠捲為準。二是如果計算出的光圈系數介于兩擋光圈之間,對于一般的負片來說,寧可選用較大的那擋光圈。比如算出光圈系數為7,那么最好選用f/5.6,而不用f/8,讓景物曝光充足些。三是有些國外的閃光燈是以英尺(ft)為計算單位的,要弄清楚,以免計算錯誤。
當然,每只閃光燈上都會印有一張相應的閃光燈曝光對照表,可以透過拍攝距離查到相應的光圈大小,但有時還不如心算來得方便。

由於外電眼式自動測光的閃光燈是根據閃光的反光來控制輸出光量的,也就是當電眼接收到以較強的反光時,就會自動減少光量的輸出,反之就會增加光量的輸出,而且它是以一般物體的亮度為標準的(18%的灰度),所以當遇到白色或反光很強的黑背景時,反而要略微收小一些光圈,以獲得比較準確的曝光量。

閃光燈使用方便,但在一般情況下發出的都是正面光,光照缺乏立體感,而且容易在人物身后留下生硬的投影。如果你的閃光燈頭是可以上下或左右轉動的,就可以採用反射閃光法來拍攝。拍攝時,可將閃光燈頭搖向天花板或是左右的白牆壁,讓反射的閃光照亮被攝體,這樣不僅能增加立體感,消除投影,而且光線柔和自然,是一種理想的閃光模式。反射閃光的缺點是光線損失失較大,必須使用功率大的閃光燈。在計算反射閃光的曝光公式時,其距離必須是閃光燈到反射物的距離加上反射物到被攝體距離之和,算出的光圈必須開大一擋,以彌補反射物對光線的吸收等損失。

由於閃光燈的光線比較硬,拍攝時還可以在閃光燈上加乳白色的柔光片或充氣柔光球,或蒙上白色織物,以產生漫射的柔和閃光。在閃光燈上蒙了白色手帕之后,在室外的陽光下對逆光中的人物進行補光,可以使畫面獲得了既有逆光照明又有暗部細節的柔和效果。

◆拍攝人像,分有兩種態度:一種是表現被攝者的本人,另一種是表現拍友本身的意圖。

◆我們要把被攝者的臉孔拍得像他本人之外,還要把他的性格、他的精神狀態拍攝得像他本人。(外表到內心)

◆戶外人像和室內人像主要是光源性質的不同,其次則是由於拍攝環境的不同。

◆戶外人像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客觀地表現被攝者-主要是運用鏡頭的特點,把人物的五官輪
廓的美點快現出來。一類則是表現拍友心目中的想像-主要是把被攝者當做為一件"活道具",
儘量運用畫意的手法,使照片的畫面顯得悅目而優美。

◆人造反光板或閃光燈作補光的目的,是將臉孔部的全部陰位加以同等程度的減弱,不要形成礙
眼的白位,使照片有不自然的感覺。

◆測光的最可靠方法是將測光錶移近主要的部位來測度,測度之後再退回原位拍攝。

◆戶外光線在任何情形下都可以拍攝出好照片,問題只是採用光線的手法是不是得當。所謂光角
度,包括太陽位置,被攝者位置及相機位置。

◆太陽位置在時鐘面五字至七字處都屬於前光。在三字四字或八字九字處都屬於側光。由十字至
二字則屬於背光了。前光和側光之間的就是前側光。在側光和背光之間的就是背側光。

◆日出之後和日落之前的兩小時以內的陽光,都屬於低光位置。上午八時至十時,又下午三時至
五時的太陽位置,相當於中光的高度。上午十時至十一時,和下午兩時和三時,則相當於高光的位置其餘由十一時至下午兩時都屬於頂光範圍了。戶外人像當然以中光和高光的位置拍出來的效果最理想。

◆戶外的背景和光源都不能加以更動的情況之下,只有移動被攝者和照相機來獲得最好的效果。

◆拍攝戶外人像,首先要注意背景,初學者拍照時只顧看人,全部精神都放在人物的身上,對於
背景往往不加注意,事前既不加選擇,拍時也不予留心。

◆背景初步選好人物站過去,還要再來一次背景的鑑定。我們要看背景的趣味和人物是否配合,
背景的色調和背景的線條等跟人物有沒有衝撞。

◆到郊外拍攝人像,對於背景的處理原則「不利用就消除它」。

◆凡在照片裡出現的景物,都要和主體有關連,不是襯托他的姿態,就是加強他的情趣,不是增
加他的美感,就是使他更突出。

◆凡是戶外人像的背景,拍得清楚也好、拍得模糊也好,總以簡潔為宜。最忌是黑黑白白、花花
綠綠,那就不論大光圈或小光圈都一無是處了。

◆大光圈只可以使背景的線條模糊,但卻不能使反差減輕的。

◆背景的所謂亂,是指景物的線條太多,和形相不一致,使人的視線不住地左看右看,因而分散
了主體的吸引力。

◆背景上的線條或形相,如果是統一的、一致的,都是使照片產生美感的輔助力量。這是不可不
知的。

◆凡是橫過照片的直線,不要把它放在正當中,也不要在人物頭頂至腰部之間橫過。

◆背景跟人物不配合,給人的印象是背景歸背景,人物歸人物,兩者不能結合成完整的有機體,
那自然不能成為一張具有美感的照片。

◆戶外人像要求的只是假自然的姿勢,即經過擺佈技巧處理之後,令人覺得自然而且有美感的姿
勢。

◆採用鏡頭角度,必須要有目的,有作用,千萬不要為角度而角度,為新奇而角度。

◆在戶外,如果想人物不皺眉,最好是不讓光直接照射到眼睛,如採取斜光、側光或背光的光線
等。

◆如果要在陽光之下拍照,可教被拍照的人保持著擺佈好的姿勢,閉起眼睛來,等到按快門時才
教她張開。

◆如果手或腳被景物或身體隔斷,在照片上只看見手臂,或者只看見手掌,那時候就會有被切斷
,或者無主孤手的感覺。

◆人物的手,在照片上,要就全部看得見,否則全部隱藏起來。最好將手佈置在臉孔和胸肩的附
近。

◆身體太側的話,最好是只要一隻手,如果兩隻手都要的話,身體的姿勢就不要太側。

◆在戶外人像照片中,一定要讓手有些工作,有些任務,在照片裡有些作用。

◆在拍攝之前,拍友和被攝者能夠進行交談,,對於拍攝表情自然的人像是有幫助的。

◆臨場經驗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只有多實習,多檢查,從錯誤中吸收經驗。實習,是訓練自已的手;檢查,則是知道自已的錯誤。檢查後再實習,則是提高自已的技術。

一.光圈

光圈通常位於鏡頭的中央,它是一個環形,可以控制圓孔的開口大小,控制曝光時光線的亮度。當需要大量的光線來進行曝光時,就將光圈的圓孔開大;若只需要少量光線曝光時,就將圓孔縮小、讓少量的光線進入。

光圈的計算單位我們稱為光圈值(f-number)或者是級數(f-stop)。首先我們來談談光圈值。

標準的光圈值(f-number)的編號如下:

f/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5、f/64

其中,f/1是進光量最大的光圈號數,光圈值的分母越大,進光量就越小。通常一般鏡頭會用到的光圈號數為f/2.8~f/22,光圈值越大的鏡頭,鏡片的口徑就越大,相對提高其製作成本跟難度。

級數是指相鄰的兩個光圈值的曝光量差距,例如f/8跟f/11之間相差一級,f/2跟f/2.8之間也相差了一級。依此類推,f/8跟f/16之間相差了兩級,f/1.4跟f/4之間就差了三級。

在職業攝影圈裡,有時稱級數為「檔」或是「格」,例如f/8跟f/11之間相差了一檔、或是f/8跟f/16之間就相差了兩格。

在每一級(光圈號數)之間,後面號數的進光量都是前面號數的一半。例如說 f/5.6的進光量只有 f/4的一半,f/16的進光量也只有f/11的一半,號數越後面,進光量越小,並且是以等比級數的方式來遞減。

光圈號數與進光量的關係
大光圈的鏡頭非常適合低光量的環境,因為它可以在微亮光的環境下,擷取更多的現場光,讓我們可以用較快速的快門來拍照,以便保持拍攝時相機的穩定度。但是前面有提到大光圈的鏡頭不易製作,必須要花較多的花費才可以獲得。

除了考慮進光量之外,光圈的大小還跟景深有關。景深是物體成像後,在相片(圖檔)中清晰的程度。光圈越大景深會越淺(清晰的範圍較小)、光圈越小景深就會越長(清晰的範圍較大)。

二.快門

快門是相機中的一個機械裝置,大多設置於機身接近底片的位置(大型相機的快門則是設計在鏡頭中),藉由控制快門的開關速度,來決定底片接受光線的時間長短。

也就是說,在每一次拍攝時,光圈的大小控制了光線的進入量、快門的速度決定光線進入的時間長短,這樣一次的動作便完成了我們所謂的「曝光」。

快門以「秒」作為單位,它有一定的數字格式,一般在像機上我們可以見到的快門單位有:

B、1、2、4、8、15、30、60、125、250、500、1000、2000、4000、8000
上面每一個數字單位都是分母,也就是說每一段快門分別是:1秒、1/2秒、1/4秒、1/8秒、1/15秒、1/30秒、1/60秒、1/125秒、1/250秒(以下依此列推)等等。一般中階的單眼相機快門做到1/4000秒,高階的專業相機則可以到1/8000秒。

B指的是慢快門Bulb,B快門的開關時間由操作者自行控制,我們可以藉由快門按鈕或是快門線,來決定整個曝光的時間。

我們可以注意到每一個快門之間數值的差距都是兩倍,例如1/30是1/60的兩倍、1/1000是1/2000的兩倍,這個跟光圈值的級數差距計算都是一樣的。與光圈相同,每一段快門之間的差距也被之為一級、一格或是一檔。

光圈級數跟快門級數的進光量其實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光圈之間相差一級的進光量,其實就等於快門之間相差一級的進光量,這個觀念在計算曝光時很重要,我們會在下一個章節跟大家講解。

前面我們提到光圈決定了景深,快門則是決定了被攝物的「時間」。當我們拍攝一個快速移動的物體時,通常需要比較高速的快門,才可以抓到凝結的畫面,所以我們在拍動態的畫面時,通常都要考慮可以使用的快門速度。

有時我們要抓取的畫面可能需要連續性的感覺,像是拍攝像是絲緞般的瀑布或是小河時,就必須要用到速度比較慢的快門,延長曝光的時間來抓取畫面的連續動作。

左邊的圖用了比較慢速的快門,可以看到兩片葉片有明顯的晃動,右邊使用了安全快門,所以可以拍到凝聚的畫面。

除了「時間」之外,快門也決定了我們拍攝的穩定度,一般以手持相機拍攝來說,快門必須要高到一個值,拍出來的畫面才不會晃動,這個能拍出穩定畫面的快門速度,通常稱之為「安全快門」。

安全快門有一個簡單的計算方式:

1 / 使用的鏡頭焦距 = 安全快門

如果我們現在使用50mm的鏡頭拍攝,那麼能讓我們拍出清晰相片的安全快門就是 1/50 ,大約是 60 的快門。如果使用了200mm的鏡頭,那麼安全快門就要提高到1/200大約是250的快門。由此可知,焦距越廣的鏡頭安全快門就比較低,但是長焦距的鏡頭所需要的安全快門就高許多。

三.曝光

我們如果想要得到一張色彩漂亮、明暗分明的影像,就要讓感光體(傳統時代的感光體為軟片,DSLR時代則為CCD或CMOS感光原件)得到適當的曝光。而所謂的曝光,就是在一定的時間內,讓感光體受到一定光量的投射。

曝光的計算方式為:

曝光 = 光量(光圈容許進入的光線強度)X 時間(快門允許進入的時間長短)

也就是說,一個完整的曝光程序,是由光圈的大小以及快門的時間搭配組合而成的。

所謂的標準曝光值,以現在的測光表設計,都是把整個畫面曝光量平均到中間灰,也就是18%的灰值。中間灰的輝度(反射光線的強度)接近人類的膚色或是天空的藍,我們可以藉由觀察「灰卡」,來知道中間灰它大概的表現。

一般來說,現在我們要得到一個正確的曝光,通常都是藉由相機內建的測光表來幫我們計算合適的光圈快門組合。測光表藉由不同的測光方式,將所測得的現場光平均成中間灰,然後調配光圈快門來達到正確曝光的目的。

依左至右分別為平均測光、中央重點測光、點測光

在DSLR中內建的測光表,一般都具有下列的測光方式:

平均測光
平均測光將整個畫面的現場光作平均計算,然後求得中間灰值。

中央重點測光
中央重點測光以畫面中央為主要加權部分,然後佐以四周的現場光,再計算出中間灰值。

點測光
點測光只擷取畫面中央約3%~5%的範圍作計算,求該點的中間灰值,這對複雜環境光的拍攝相當方便。

分區測光
每一家像機廠商都會研發出自己獨特的分區測光方式,來因應各種不同現場光的曝光計算,例如CANON的21區分區測光、或是NIKON的3D矩陣測光。這些測光程式會依據環境的不同作變化計算,求出最適合的曝光量。
在前兩課我們已經為大家上過了光圈與快門,裡面提到光圈每一個號數的差距、跟快門每一個段數的差距,都是稱為一級、一格或是一檔。不管是光圈或是快門,每一級之間相差的曝光量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說:

F4跟F5.6相差了一級、1/15s跟1/30s相差了一級,這兩種情況相差的光量是一樣的。
F5.6跟F11相差了兩級、1/60s跟1/250s相差了兩級,這兩種情況相差的光量也是一樣的。

這樣來看,在一個曝光組合決定好之後,還是可以增減光圈跟快門的段數作變化,而不會影響到最後的曝光值,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例子:

假設我們現在測出來一個曝光組合是 F5.6、1/250s,但是為了要用大光圈拍人像來獲得淺景深,我們可以把它更改成
F2.8、1/1000s。
其中,因為光圈向上前進了兩級(F5.6 > F4 > F2.8),所以相對的快門要向後退兩級(1/250s 四.對焦

一張好的照片,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擁有良好的曝光和正確的對焦。在前面我們已經講過了曝光的觀念和換算方法,在後面會繼續教大家如何因應環境來調配合適的曝光組合,這一課,我們要先教大家正確的對焦方法跟觀念。

自動對焦功能已經是現在DSLR的基本功能了,尤其是有超音波馬達的推動和更新更強的對焦程式輔助。在一般的拍攝情況下,要做到正確的對焦已不再是件困難的事情了,不過還是有許多人常常會拍出失焦的照片,有些時候連攝影老手也會犯下這樣的錯誤。

為了幫助初學攝影的朋友可以拍出清晰的照片,這堂課我們特別列出了一些在對焦時,容易發生的疏忽和錯誤。只要在拍攝時仔細的注意下面的一些情況,就可以避免失焦或是焦距偏移的情況發生。

1.反差低的環境
基本上,自動對焦的系統通常是利用環境中的反差,經過運算合焦後,來達成自動對焦的目的。這樣的設計在拍攝環境反差比較低時,就會發生對不到焦的情況,很難達成合焦的動作,也就是一般常說的「迷焦」。

在反差低的環境對焦時,可以將對焦點移到同樣距離內反差比較大的物體,完成對焦的動作之後,再將鏡頭移回至我們要構圖的範圍中。在進行這個動作的時候,完成對焦後記得要先鎖定焦點,以免重新構圖時又失去了已經對好的焦距。一般的相機要鎖定焦點,採用的是半按快門的方式,其它較複雜的設定可以參閱相機的說明書來設定此動作。

2.低亮度的環境
在亮度比較低的拍攝環境,也很容易產生迷焦的狀況。一般相機所設定的自動對焦,在環境上有一定的亮度限制,低於這個限度時,自動對焦就會喪失它的功能。現在的數位單眼相機大多有對焦輔助燈的設計,在光度不足時,對焦輔助燈會自動發光來協助對焦。不過這個小燈通常功率不強,能幫助照射的距離有限;另外,高階的數位單眼相機通常也沒有對焦輔助燈的設計。

解決的方式是在低光度拍攝時,另外加裝外部閃燈。功能比較齊全的外部閃燈都有功率更強的對焦輔助燈功能,甚至能投射會造成反差的紅光來幫助對焦。

另外一個方法是使用手電筒或其他的外部光源來照射,幫助對焦可以順利完成,要不就是乾脆改用手動對焦,以自己的眼睛來確認。

3.對焦點不在中央
當對焦點不在中央時,我們必須先在畫面裡的焦點對焦,然後再重新構圖。進行這個動作的時候,常常會因為疏忽,而在重新對焦時讓焦點跑掉,對到不是我們原來預設的位置。

在上面第1點「反差低的環境」中,有提到利用半按快門來保持原先鎖定的焦點,一般在拍攝時我們很容易因為疏忽,而忘記去做這樣的動作。所以養成半按快門的好習慣,在重新構圖時才不會有焦點跑掉的情況發生。

此外,有的相機還可以設定其他的按鍵作對焦,快門鈕則專門執行測光及按下快門的動作。這樣的設定也可以避免跑焦的情況。

4.被攝體是處在連續移動的狀態
當被攝體處在一個連續移動的狀態之下,我們在對焦完按下快門之前,可能因為被攝體已經離開了拍攝的位置,而發生失焦的情況,像我們在拍小朋友嬉戲的畫面時,就很容易發生這樣的情況。

解決的方法可以利用相機本身的「連續對焦功能」,將對焦選項切到這個位置之後,相機就會自動對移動中的被攝體,持續地做對焦動作,一直到快門被按下為止。當然這個功能也並非是萬靈丹,當相機本身的連續對焦功能不夠強悍時,偶而也會有抓不到焦點的情況發生。

各家廠牌連續對焦的能力不盡相同,目前在動態追焦上的表現,以Canon最為攝影人所稱道,而Nikon在這方面也有不錯的表現。熟悉自己拍攝的主題後,選擇購買適合的相機,是每一個拍攝者事前應該做好的功課,如果相機的連續對焦功能不盡理想,那麼拍攝者不妨改成手動對焦,順便訓練一下自己對焦的速度跟能力。

現在數位單眼相機的功能,可以說是一台比一台強,但是面臨上述種種情況,自動對焦還是會有失準的時候,所以除了留意這一堂課提到需要注意的情況之外,花點時間好好練習一下手動對焦能力,也是攝影人應該具備的能力。

自動調焦(AF)係指由照相機根據被攝體距離的遠近,自動地調節鏡頭的對焦距離。自從1977年第一架實用型自動調焦照相機誕生以來,許多照相機生產廠家均開展了對自動調焦系統的研究,從而產生了形形色色的自動調焦系統。根據所基於的原理,可以分成測距法像檢測法(又稱調焦檢測法)兩大類,下列是自動調焦系統的分類:

─反射時間測量法

(主動型)

─VAF

 

─測距法──

─被動型────

─STT

─三角測量法──

─FCM

AF系統─

─紅外主動型

─對比度檢測法

(反差檢測法)

─像檢測法─

─TCL系統

─相位檢測法──

─透鏡分離器系統

最 早出現的實用型AF系統是美國亨尼威爾(Honeywell)公司於1975年研製、1977年在Konica C35AF上出現的VAF系統;1979年出現了採用紅外線主動型AF系統的Canon AF35M;1981年出現了採用SST(固態三角測量)的Canon AF35ML和日本精工研製的FCM系統。上述均屬三角測量系統,雖然名稱不同,但工作原理是類似的。

1978年出現了採用超聲波AF系統的寶麗萊(Polaroid)SX-70 SONAR AF,這是一種基於反射時間測量法的系統,也屬主動型,利用超聲波回波時間來測量距離。

像檢測法屬於被動型,主要有兩種形式:對比度檢測系統相位檢測系統。對比度檢測AF系統最早出現在1981年推出的Pentax ME-F單反機上,這是利用當影像最清晰時,成像的反差最大的原理而製成的,與手動調焦的磨砂屏焦點檢測法的原理相似。

最早採用相位檢測法的AF系統是美國Honeywell公司於1981年研製的TCL系統,首次出現在1982年推出的Olympus OM-30單反機上。

測 距法主要應用於旁軸平視取景的袖珍相機上,而像檢測法則用於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上。由於紅外線主動型AF系統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廉等特點,在現代袖珍相機 中佔有很大的比重;而且現在的AF單反機大多採用相位檢測AF系統,因此這裡僅介紹紅外線主動型和相位檢測型AF系統。SST系統還見於少部分AF變焦袖 珍相機(如Sigma AF Zoom Super 28、70、100等), 但工作原理與VAF類似;超聲波主動型AF系統只出現在美國寶麗萊公司生產的拍立得(又稱瞬時得或立時得)相機上,故這裡不予介紹。

自 從自動調焦相機(特別是AF單反機)出現以來,引出了許多嶄新的概念和功能,熟悉和理解這些概念和功能會有助於我們能更好地操縱新型相機,使拍攝工作更富 有實效,也使我們能從形形色色的名詞和功能中分辨出哪些是實用的和哪些是花架子,可以避免陷入相機廣告中閃爍其詞的語句和對攝影器材追求的泥潭中,因而也 有利於選購合適的相機。

本 章中所介紹的主動型AF系統是原理性的,在實際的照相機中,照相機生產廠家對這類AF系統的不足亦是進行了大量的改造工作,如採用了多束紅外線測距等,而 且AF級數也越來越多,有些主動型AF系統已經是無級聚焦了,即聚焦級數為無窮多,其性能也越來越接近被動型AF系統。

相位檢測型被動式AF系統已經為AF單反機所普遍採用,雖然聚焦精度較高,但由於其固有的特性,在低亮度場合是不靈敏甚至不能正常工作的。加上AF照明器,就基本上解決了這類系統的不足。

在AF 單反機的發展歷程中,自動聚焦技術的飛速發展自不待言,從原來的單純模仿手動聚焦的單一方式發展到寬區自動聚焦、焦點預測自動聚焦、自動確定被攝主體位置 和自動變焦構圖等,大多數自動聚焦相機都具有可以單手操作、眼睛不離取景窗就能修改參數等優點,這一切都是手動聚焦照相機所不能做到的。簡言之,只要改變 了原來使用手動聚焦相機的習慣和克服對新機種的心理障礙,就會覺得自動聚焦相機是要比手動聚焦相機好用得多。

從固定焦點到自動調焦

從照相機的發展歷史來看,在焦點調節方面,經歷了焦點不變——>焦點可調——>固定焦點——>自動調焦等階段。我們先說明為什麼固定焦點照相機能得以流行的道理;然後再說明調焦的必要性,從而過渡到自動調焦。

我 們先來看一組數據。假設照相機鏡頭焦距為35mm(相當於小廣角鏡頭),其調焦距離L (指被攝主體平面至鏡頭理想成像平面——即膠卷平面——之間的距離)固定於2.5m處,容許瀰散圓直徑為0.033mm,那麼鏡頭光圈係數f與膠卷平面至 清晰範圍最近點L1及最遠點L2的關係為:(L1和L2的單位為m,本節所提及的有關概念的準確定義及公式請參見【景深概念與計算】)。

表1

f

2

2.8

4

5.6

8

11

16

22

L1

2.20

2.10

1.97

1.82

1.62

1.44

1.20

1.01

L2

2.89

3.08

3.42

4.10

5.42

9.65

如果容許瀰散圓直逕取0.05mm,則

表2

f

2

2.8

4

5.6

8

11

16

22

L1

2.08

1.94

1.78

1.59

1.38

1.18

0.95

0.77

L2

3.14

3.50

4.22

5.83

13.6

由這些數據可看出,當光圈係數為f/4時,要求嚴格些可以保證從1.97m~3.42m是清晰的;要求不那麼嚴格的話,則可以認為從1.78m~4.22m是清晰的。如果光圈係數取f/11,容許瀰散圓直逕取0.05mm的話,那麼從1.18m至無限遠都是清晰的。

所以多數廉價的固定焦點"傻瓜相機"都是採用小廣角鏡頭(焦距在35mm左右)和小光圈(最大光圈為f/4或f/5.6),至少可以保證從1.6m左右至5.5m左右是清晰的,也就是說這類相機是依靠廣角鏡頭和小光圈所具有的大景深特性來保證清晰度,對於一些只拍家庭紀念照而又不懂相機調節的人來說是足夠的了,這就是這類相機大行其道的理由所在。

但 是由於光學透視原理,廣角鏡頭在近距離拍攝時會產生"近大遠小"的變形現象,並不適合拍攝人物半身像。 解決變形的辦法是使用中焦距鏡頭。但中焦距鏡頭在同樣的光圈之下,其景深要比廣角鏡頭小得多,如焦距為85mm的鏡頭,當調焦距離為2m和鏡頭光圈係數為 f/4時,L1為1.93m,L2為2.08m;當調焦距離不變而光圈係數為f/11時,L1為1.82m和L2為2.22m。顯然此時只適合拍攝主體在 1.82m至2.22m範圍之內的情形,當被攝主體超出這一範圍,其成像結果是不能令人滿意的。

另外,仍以焦距為35mm左右的鏡頭來說,如果調焦距離固定不變,所拍攝出的照片在照片不是放得很大時,其清晰度是可以接受的;若照片要放得較大,如12英吋,原來在小照片上清晰的物體就顯得模糊了。

綜上所述,具有小廣角鏡頭的固定焦點照相機的應用範圍是極有限的。為了擴大鏡頭焦距和提高清晰度,勢必要使焦點能調節。因此在簡易照相機上就出現了區域調焦系統,如現在國內市場常見的Ricoh XF-30袖珍相機就有區域調焦功能。

區 域調焦系統是根據被攝主體所處的距離不同,選擇相應的調焦距離點,並利用景深使在該點前後一段距離內的物體都是清晰的.我們再來看一組數據。仍假設照相機 鏡頭焦距為35mm,光圈係數為f/4,容許瀰散圓直徑為0.033mm,那麼調焦距離 L(單位為m)與L1及L2的關係為:

L

1.00

1.25

1.50

2.00

3.50

9.00

L1

0.92

1.10

1.29

1.65

2.54

4.57

L2

1.12

1.44

1.79

2.55

5.62

30.0

只 要能分6級調節照相機鏡頭的調焦距離, 就可以保證能在0.92m至無限遠處(30m可以認為是無限遠)都能拍攝出清晰的照片。例如當被攝主體在0.92~1.10m處,可以將調焦距離置於1m 處;當被攝主體在1.65~2.5m處,可以將調焦距離置於2m處等。這就是區域調焦系統的理論根據。

當鏡頭焦距增長時,由於景深淺的緣故,若要保證從1m至無限遠都是清晰的,所分級數還應該相應增加。

從上面的敘述可看出,如果調焦級數 (即鏡頭焦點可調節的位置數量)越多,調焦精度就越高。當調焦級數達到無窮多級時(即鏡頭的調焦距離是可以無級地調節),調焦精度為最高。單反機的鏡頭是可以從某一最近距離至無限遠任意調節,因此這類鏡頭的調焦精度是最高的。

細心的讀者也許會從表3中看出,0.92m至2.55m之間有4個調焦級,而從2.54m至30m只有兩個調焦級。這仍然與景深特性有關。調焦距離越近,景深就越淺,所以需要調節的位置相應就要增多;而調焦距離越遠,景深就越大,需要調節的位置就相應要少些。

具有區域調焦系統照相機是能夠提高清晰度,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具有使用不方便的一面,因此自動調焦系統就應運而生了。

自動調焦(AF)係指由照相機根據被攝體距離的遠近,自動地調節鏡頭的對焦距離。自從1977年第一架實用型自動調焦照相機誕生以來,許多照相機生產廠家均開展了對自動調焦系統的研究,從而產生了形形色色的自動調焦系統。根據所基於的原理,可以分成測距法像檢測法(又稱調焦檢測法)兩大類,下列是自動調焦系統的分類:

─反射時間測量法

(主動型)

─VAF

 

─測距法──

─被動型────

─STT

─三角測量法──

─FCM

AF系統─

─紅外主動型

─對比度檢測法

(反差檢測法)

─像檢測法─

─TCL系統

─相位檢測法──

─透鏡分離器系統

最 早出現的實用型AF系統是美國亨尼威爾(Honeywell)公司於1975年研製、1977年在Konica C35AF上出現的VAF系統;1979年出現了採用紅外線主動型AF系統的Canon AF35M;1981年出現了採用SST(固態三角測量)的Canon AF35ML和日本精工研製的FCM系統。上述均屬三角測量系統,雖然名稱不同,但工作原理是類似的。

1978年出現了採用超聲波AF系統的寶麗萊(Polaroid)SX-70 SONAR AF,這是一種基於反射時間測量法的系統,也屬主動型,利用超聲波回波時間來測量距離。

像檢測法屬於被動型,主要有兩種形式:對比度檢測系統相位檢測系統。對比度檢測AF系統最早出現在1981年推出的Pentax ME-F單反機上,這是利用當影像最清晰時,成像的反差最大的原理而製成的,與手動調焦的磨砂屏焦點檢測法的原理相似。

最早採用相位檢測法的AF系統是美國Honeywell公司於1981年研製的TCL系統,首次出現在1982年推出的Olympus OM-30單反機上。

測 距法主要應用於旁軸平視取景的袖珍相機上,而像檢測法則用於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上。由於紅外線主動型AF系統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廉等特點,在現代袖珍相機 中佔有很大的比重;而且現在的AF單反機大多採用相位檢測AF系統,因此這裡僅介紹紅外線主動型和相位檢測型AF系統。SST系統還見於少部分AF變焦袖 珍相機(如Sigma AF Zoom Super 28、70、100等), 但工作原理與VAF類似;超聲波主動型AF系統只出現在美國寶麗萊公司生產的拍立得(又稱瞬時得或立時得)相機上,故這裡不予介紹。

自 從自動調焦相機(特別是AF單反機)出現以來,引出了許多嶄新的概念和功能,熟悉和理解這些概念和功能會有助於我們能更好地操縱新型相機,使拍攝工作更富 有實效,也使我們能從形形色色的名詞和功能中分辨出哪些是實用的和哪些是花架子,可以避免陷入相機廣告中閃爍其詞的語句和對攝影器材追求的泥潭中,因而也 有利於選購合適的相機。

本 章中所介紹的主動型AF系統是原理性的,在實際的照相機中,照相機生產廠家對這類AF系統的不足亦是進行了大量的改造工作,如採用了多束紅外線測距等,而 且AF級數也越來越多,有些主動型AF系統已經是無級聚焦了,即聚焦級數為無窮多,其性能也越來越接近被動型AF系統。

相位檢測型被動式AF系統已經為AF單反機所普遍採用,雖然聚焦精度較高,但由於其固有的特性,在低亮度場合是不靈敏甚至不能正常工作的。加上AF照明器,就基本上解決了這類系統的不足。

在AF 單反機的發展歷程中,自動聚焦技術的飛速發展自不待言,從原來的單純模仿手動聚焦的單一方式發展到寬區自動聚焦、焦點預測自動聚焦、自動確定被攝主體位置 和自動變焦構圖等,大多數自動聚焦相機都具有可以單手操作、眼睛不離取景窗就能修改參數等優點,這一切都是手動聚焦照相機所不能做到的。簡言之,只要改變 了原來使用手動聚焦相機的習慣和克服對新機種的心理障礙,就會覺得自動聚焦相機是要比手動聚焦相機好用得多。

從固定焦點到自動調焦

從照相機的發展歷史來看,在焦點調節方面,經歷了焦點不變——>焦點可調——>固定焦點——>自動調焦等階段。我們先說明為什麼固定焦點照相機能得以流行的道理;然後再說明調焦的必要性,從而過渡到自動調焦。

我 們先來看一組數據。假設照相機鏡頭焦距為35mm(相當於小廣角鏡頭),其調焦距離L (指被攝主體平面至鏡頭理想成像平面——即膠卷平面——之間的距離)固定於2.5m處,容許瀰散圓直徑為0.033mm,那麼鏡頭光圈係數f與膠卷平面至 清晰範圍最近點L1及最遠點L2的關係為:(L1和L2的單位為m,本節所提及的有關概念的準確定義及公式請參見【景深概念與計算】)。

表1

f

2

2.8

4

5.6

8

11

16

22

L1

2.20

2.10

1.97

1.82

1.62

1.44

1.20

1.01

L2

2.89

3.08

3.42

4.10

5.42

9.65

如果容許瀰散圓直逕取0.05mm,則

表2

f

2

2.8

4

5.6

8

11

16

22

L1

2.08

1.94

1.78

1.59

1.38

1.18

0.95

0.77

L2

3.14

3.50

4.22

5.83

13.6

由這些數據可看出,當光圈係數為f/4時,要求嚴格些可以保證從1.97m~3.42m是清晰的;要求不那麼嚴格的話,則可以認為從1.78m~4.22m是清晰的。如果光圈係數取f/11,容許瀰散圓直逕取0.05mm的話,那麼從1.18m至無限遠都是清晰的。

所以多數廉價的固定焦點"傻瓜相機"都是採用小廣角鏡頭(焦距在35mm左右)和小光圈(最大光圈為f/4或f/5.6),至少可以保證從1.6m左右至5.5m左右是清晰的,也就是說這類相機是依靠廣角鏡頭和小光圈所具有的大景深特性來保證清晰度,對於一些只拍家庭紀念照而又不懂相機調節的人來說是足夠的了,這就是這類相機大行其道的理由所在。

但 是由於光學透視原理,廣角鏡頭在近距離拍攝時會產生"近大遠小"的變形現象,並不適合拍攝人物半身像。 解決變形的辦法是使用中焦距鏡頭。但中焦距鏡頭在同樣的光圈之下,其景深要比廣角鏡頭小得多,如焦距為85mm的鏡頭,當調焦距離為2m和鏡頭光圈係數為 f/4時,L1為1.93m,L2為2.08m;當調焦距離不變而光圈係數為f/11時,L1為1.82m和L2為2.22m。顯然此時只適合拍攝主體在 1.82m至2.22m範圍之內的情形,當被攝主體超出這一範圍,其成像結果是不能令人滿意的。

另外,仍以焦距為35mm左右的鏡頭來說,如果調焦距離固定不變,所拍攝出的照片在照片不是放得很大時,其清晰度是可以接受的;若照片要放得較大,如12英吋,原來在小照片上清晰的物體就顯得模糊了。

綜上所述,具有小廣角鏡頭的固定焦點照相機的應用範圍是極有限的。為了擴大鏡頭焦距和提高清晰度,勢必要使焦點能調節。因此在簡易照相機上就出現了區域調焦系統,如現在國內市場常見的Ricoh XF-30袖珍相機就有區域調焦功能。

區 域調焦系統是根據被攝主體所處的距離不同,選擇相應的調焦距離點,並利用景深使在該點前後一段距離內的物體都是清晰的.我們再來看一組數據。仍假設照相機 鏡頭焦距為35mm,光圈係數為f/4,容許瀰散圓直徑為0.033mm,那麼調焦距離 L(單位為m)與L1及L2的關係為:

L

1.00

1.25

1.50

2.00

3.50

9.00

L1

0.92

1.10

1.29

1.65

2.54

4.57

L2

1.12

1.44

1.79

2.55

5.62

30.0

只 要能分6級調節照相機鏡頭的調焦距離, 就可以保證能在0.92m至無限遠處(30m可以認為是無限遠)都能拍攝出清晰的照片。例如當被攝主體在0.92~1.10m處,可以將調焦距離置於1m 處;當被攝主體在1.65~2.5m處,可以將調焦距離置於2m處等。這就是區域調焦系統的理論根據。

當鏡頭焦距增長時,由於景深淺的緣故,若要保證從1m至無限遠都是清晰的,所分級數還應該相應增加。

從上面的敘述可看出,如果調焦級數 (即鏡頭焦點可調節的位置數量)越多,調焦精度就越高。當調焦級數達到無窮多級時(即鏡頭的調焦距離是可以無級地調節),調焦精度為最高。單反機的鏡頭是可以從某一最近距離至無限遠任意調節,因此這類鏡頭的調焦精度是最高的。

細心的讀者也許會從表3中看出,0.92m至2.55m之間有4個調焦級,而從2.54m至30m只有兩個調焦級。這仍然與景深特性有關。調焦距離越近,景深就越淺,所以需要調節的位置相應就要增多;而調焦距離越遠,景深就越大,需要調節的位置就相應要少些。

具有區域調焦系統照相機是能夠提高清晰度,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具有使用不方便的一面,因此自動調焦系統就應運而生了。

在友站有人問吉米婚禮拍攝須知的大問題,原本很懶的不太想動手,可是又覺得這一次真的很幸運,可以全程跟一個專業攝影師一起研究討論,一起拍攝,一起跟新人玩,真的是很難得,人家教吉米,吉米可不能自己暗槓下來,花了半天的時間整理了一下,希望對各位有幫助,NC是老家一定要貼囉,呵呵。(這位攝影師用S2 Pro,也有在NC出沒喔,只不過都在潛水…^_^)

這一次感謝那位在網路上很有名的專業婚宴攝影師一起研究,很多事情真的一學就會,所以也一起分享給各位,但記得吉米不是專業,只是連續15小時自HIGH學到一些東西,這只是第一次用閃燈的經驗分享,請務必研讀相關補光文獻,才能在攝影補光學上紮根。

1.事前準備
A.一定要用高容量充電電池,掛上第五電池盒(至少兩組十顆,建議eneloop或Panasonic)
B.準備五顆鹼性電池,雖然回電慢,但至少可以當備品應急(不要金頂和勁量,都有漏液經驗)
C.前一晚確定閃燈和電池都重新充電,不管有沒有滿格。(相機最好有兩顆以上的電池,D200例外)
D.確定你有多張高容量2G或4G記憶卡或兩張記憶卡加一台OTG(邊拍邊存才不怕記憶卡毀損而扼腕)
E.一定要有廣焦段變焦鏡(建議24-120mmVR、18-200mmVR、A09),定焦很難用
F.如果是全天拍攝,可準備24mm或35mm以上之定焦廣角大光圈
(一顆就好,會用不到,沒時間換鏡頭,有休息時間才可以跟新人玩景深遊戲)

2.閃燈使用須知
A.對於SB-800不熟的人,請務必開啟TTL+BL模式,這樣閃燈會自動分析主體與背景
(如果背景比例多餘主體,請另行斟酌。)
B.對於SB-800很熟的人,才使用單TTL(只對主體補光)或M或GN模式等手動模式。
C.戶內低屋頂:現場光源夠亮,打直跳燈加原廠柔光罩,如果光源不夠亮,使用45度或60度跳燈不加柔光罩。
D.戶內高屋頂:現場光源夠亮,打直跳燈拉出散光片與反光版。現場光源不夠亮或混亂,請閃燈直打加柔光罩。
E.戶外無反射頂:想要主體清楚補光,直打加柔光罩,想要均勻補光,請打直閃燈拉出閃光片與反光版。
F.一般不用柔光罩下TTL+BL直打,閃燈會自動分析焦端與光圈,如裝上原廠柔光罩會將閃燈強制設定在14mm。
G.SB-800的可使用範圍為14mm-105mm,太廣會出現暗區,太遠會GN值不夠,請務必確定主體焦段遠近。
H.每閃光完,會有一個高頻率的聲音,當聽到時間拉長時,如有多組電池就必須換電池,這是回電不足的徵兆。
I.不要太相信Ready燈,每一張照片有時間要看閃燈的LCD,如出現-EV訊息,代表回電不足,一定要換電池。
J.可以攜帶充電器,如果是一整天的婚禮,中午會有休息時間可以利用時間充電。
K.如不希望原廠遮光罩強制開啟14mm,可用副場軟式遮光罩來創造更多不同的補光模式。

3.婚宴搶拍原則:
A.婚禮非藝術照,沒有重來機會,寧爛勿缺,寧願無構圖或閃光不足,但是一定搶到畫面。(可全程用光圈先決)
B.確定進行流程,趕在新人前回頭拍攝,不要不好意思,留記錄才是前提,現場混亂要有爬上桌或趴地心理準備。
C.兩位攝影師閃光干擾一定會有,一定要事先溝通好誰構好圖先等第一閃才能再按快門閃第二次。
D.使用RAW檔拍攝,可以救回許多慌張設定錯誤照片。
(如果需要高速搶拍可用高ISO,但是記得要調回最低的ISO值)。
C.回電不足的照片會一片黑,但不要急著刪除,如果是拍RAW檔,可以事後利用NC或NX來調整EV救回照片。
D.構圖不好的照片不要刪,在後製的過程的中可以利用裁減來重新構圖,所以現場要用最大解析度拍攝。
E.流水席會有現場混亂的缺陷,使用大光圈(F2.8)變焦鏡,利用散景來減低混亂又不失現場氣氛。
F.要有600張以上的心理準備,可以開啟連拍搶鏡頭,本次吉米全程15小時拍了1774張,可用照片約只有7成5。

PS.SB-800拉出的反光版,有另一個菱形透明版,那是讓光源更散的散光片,如果要用反光版建議這個也要拉出,不然反射的光效果會較不佳。



  • TV de LCD: Hello. This post is likeable, and your blog is very interesting, congratulations :-). I will add in my blogroll =). If possible gives a last there on
  • 我的WordPress: 嗨!這是一個回應。若要刪除這個回應,只奧在登入後再來看這個回應的時候,您會發現會有選項讓您能夠編